節后剩余月餅流向不能成疑
2011-09-15
其實,關于剩余月餅去向問題的拷問,也不止今年才有,正可謂是公眾的疑惑年年有,但就是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。早在中秋節前夕,就有媒體報道了重慶“餅堅強”放了8年看起來還很新鮮的新聞,引發了輿論的熱議,也讓公眾對公開節后剩余月餅的去向更加充滿了期待。北京今年也公開表示,將追蹤未售完月餅去向,嚴防“回爐”上市。但是,節后剩余月餅這個公開的秘密似乎仍然無解。
曾記否,2001年,央視曝光的南京冠生園“月餅風波”,首次揭開了節后剩余月餅“再利用”的“行規”。隨著此后節后剩余的月餅被回收“再利用”的新聞不斷曝光,公眾對月餅的擔心也是與日俱增。今年“餅堅強”的面世,令公眾的心再次懸了起來。
月餅不僅是節令食品,更是一種新鮮食品,假以時日便會變質,存放難度可想而知。據一位業內人士估算,一般的城市都會有幾萬斤甚至數十萬斤月餅剩余下來,至于大城市,剩余月餅更是一個天文數字。那么,如此龐大數量的剩余月餅究竟會流向哪里呢?集中銷毀恐怕對于唯利是圖、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商家來說肯定不可能,將占月餅原料成本近70%的餡料扣下留待來年的舉動似乎成了業內公開的秘密。公眾也完全有理由懷疑這些月餅的去向,更有權利知道這些節后剩余月餅究竟有沒有再次“跑”進我們的口中。
此外,盡管我國實施了月餅行業標準,《食品衛生法》等法律也對月餅的質量進行了相關的規定,但這些法律規定僅僅限于生產、銷售、回收等普通環節,對于月餅收回該如何處理缺乏明確的規定。工商、衛生等職能部門也大都只在節前對月餅的質量進行監督。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,難保商家不會為了利潤而將回收的月餅進行“再生產”。
因此,筆者認為,要讓節后剩余月餅去向不再成疑,需要政府部門發力。一方面,國家相關部門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對月餅行業的監督,配套懲罰機制,特別要對節后月餅收回該如何處理等進行具體規定;另一方面,作為監管部門來說,也完全有責任將節后剩余月餅的流向調查清楚,并公之于眾,讓公眾免除對食用月餅安全的擔心。總之,不能再讓公眾糾結于節后剩余月餅的去向,更不能讓公眾糾結于月餅的質量安全。
最新資訊